文 | 静子
打开“拼好饭”小程序购超值午餐、在实体店与陌生人拼单享满减优惠、加入大城市租房群寻找“床搭子”……这样的生活场景,你经历过几个?
时下,“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重塑着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成拼单“主战场”,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小众赛道都出现了拼单身影。不少人直呼:“这届年轻人,真的很‘拼’。”
年轻人为何喜欢“拼单的快乐”?“拼”经济,又如何拼出美好生活?
(一)
“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一句网络热梗勾勒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鉴”。
从组建线上“我跟你拼了”小组,到检索线下涉“拼团”业务实体店;从参与校园内拼单享“第二杯奶茶半价”,到尝鲜社会上“拼好住”“拼好玩”……在万物皆可“拼”的时代,总不乏“会当家”的年轻人。
当前物质丰裕、财富增长,“省钱有方”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是追求性价比的消费新趋势——
以往,不少年轻人热衷追潮流、穿名牌,“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而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有人还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现在,许多年轻人更新了消费观念,把性价比作为购物的首要标准,从买品牌转向买“平替”,并通过拉好友拼单等形式“炫省”,主打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
是拓展朋友圈的社交新形式——
与陌生人“拼局”打剧本杀时认识新玩伴、在“拼好物”群里结识志同道合者、“拼婚”之后与“搭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拼单有时候也很妙。从这个层面看,在当代陌生人社会中、在大城市“钢铁森林”里,“拼”何尝不是一种新颖的“拓圈秘籍”,一种建立某种社会连接的方法与路径?
是拉满体验感的生活新气象——
相较老一辈人的传统价值观,现在年轻人对“合作”“互助”等理念的接受程度更高,更愿意与陌生人分担成本、共享好物。像拼单这种“众乐乐”的消费方式,“花最少的钱,买更多的物”,可带给参与者更多元的生活乐趣,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总之,年轻人拼单行为的兴起,源于现实经济环境、消费理念更新、社会文化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消费新图景。
(二)
有人可能会问:拼单的底色是什么?细细分析不难发现:拼单,既可以是一场欢乐的大型“薅羊毛”,也可能是一场有惊有险的“拆盲盒”。
有人可能拆出见怪不怪的“常规款”。
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在与室友拼单买奶茶时,两个人都想要仅限一杯的经典口味;在与陌生人拼单买“谷子”时,有人就赠品分配提出异议……“拼”这一消费行为的实质是对购物者需求的再分配,很多人在享受价格打折扣的同时,也难以避免付出需求“打折扣”的代价。
有人可能拆出为数不多的“限量款”。
拼车过程中,个别乘客不仅迟到还拒绝分担早已商议好的高速费、过桥费等;有网友爆料参加一拼单活动并转账给下单者后,发现对方不仅拒发货,还拉黑了自己……因拼单而起的糟心事,有时稀释了拼单的快乐。许多拼单行为是自发性、非正式性的,加之缺少一定的约束机制,拼单风险犹如“隐形炸弹”,有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发威”。
有人可能拆出屈指可数的“隐藏款”。
在拼单买车、买房等需要身份认证或行为记录的场景中,往往会涉及收集身份证号、人脸图像、当前位置等敏感个人信息,而一旦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出现信息泄露、分割争议等一系列法律风险。而在一线城市,这种拼单买大宗商品的现象尤甚,风险更高。正因如此,多地法官化身“广播员”,花式支招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纠纷。
(三)
当物质充足遇上价值多元,“拼”经济如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硬约束,以制度建设护航权益保障。
“拼”经济之所以频现维权困境,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可依据的规定少、有落地的机制乏。鉴于此,补齐包括退换货在内的制度短板至关重要。比如,针对拼单消费者经常遇到的“无凭证、拒‘三包’”问题,有专家就呼吁建立“共同消费”制度,主张拼单消费者与下单消费者共同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益。
软沟通,以事前规则防范事后纠纷。
针对小额的拼饭、拼车等临时“搭伙”行为,可通过转账备注、聊天记录等方式进行基本确认;对于涉大额财产绑定的拼房等长期合作行为,建议提前签订内容翔实的书面协议……唯有进行充分沟通、加强规则约束,方能定分止争,助推“拼”经济与促安全双向奔赴。
提素养,以诚信意识编织美好生活。
“拼”经济也是一种“诚信经济”,其平稳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守信重诺。为保证拼单成功率,不少网友只选择与熟人合作。同时也要看到,并非所有购物场景都能恰好出现有参与意愿的朋友。提升全社会成员“诚信值”,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拼”经济,也是“拼经济”。新一代年轻人正用更为理性务实的价值观和开放包容的集体智慧,书写属于他们的生活哲学,勾勒“拼时代”的文明轮廓。
低息配资公司,沪深两融策略,东方汇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