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震惊全国的天水幼儿园血铅中毒事件,随着省级调查报告的出炉暂告一段落。园长投毒的动机、监管体系的系统性腐败,以及医疗部门的不专业、不负责,似乎无一不印证着那句“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但我们此前用这句话表达戏谑与调侃时,未曾想过“草台班子”竟能酿成如此严峻的恶果。我们不得不追问:
面对 “草台班子”,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当 权威 被 瓦解 成 “ 草台班子 ” 时 , 我们 还能 依靠 什么 ?
面对 无处不在 的 “ 草台 班子 ” , 我们 如何 重建 社会 信任 ?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大人们的难题,正处于建立三观阶段的孩子也同样需要面对。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不盲从、不轻信?如何在恶性社会事件中保持理性思考、避免陷入情绪化的反应?这些正是C计划课堂中,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的重要话题。
/点击观看视频/
今天这篇文章,也想和你分享C计划L9思辨新闻课上,初三、高中孩子的深度思考和发言。我们和孩子一起回溯“铅中毒”,在提出合理假设的同时,也识别出了“阴谋论”;面对一些“社会烂透了”的言论,我们也欣喜看到孩子们没有被“悲观情绪”裹挟,放弃思考,而是理性分析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系统性弊病,并积极思考可以如何改善,如何重构社会信任。我们相信,当孩子已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做出自己判断时,这个社会依然具有向善的可能。
如何用思辨力拨开舆论迷雾?
在天水幼儿园事件调查结果出炉前,网友有不少猜测:铅中毒的真正来源是当地化工厂污染,幼儿园是“替罪羊”;用工业颜料代替食用色素行为愚蠢至极,肯定不是真正原因;幼儿园园长权势滔天,串通医院修改结果......面对这些假设,孩子们运用思辨工具:【溯因论证】和【知能愿】框架,逐一验证,最终得出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
如果铅中毒的真正来源是“化工厂污染”,那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可能也被污染了,那受影响的人群范围应该更广(附近的居民、家长等)。但目前只有幼儿园的孩子出现铅中毒症状。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这个假设。@Linda
幼儿园选择添加“不可食用”颜料的行为,并非匪夷所思。首先从【不知】层面,幼儿园园长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颜料被大量稀释后,毒性会变弱,没有意识到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从【不能】层面,一线厨师可能迫于园长压力,害怕丢工作而不能反抗。@若然
如果园长真的权势滔天,或者有黑社会背景,那他“投毒”的动机是什么?这样一个有深厚背景的人物,真的会连“工业颜料不可食用”都不知道吗?真的会去担任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并管理孩子的日常膳食吗?@avia
面对系统性腐败,
我们还能再做哪些追问?
此次事件中,令人震惊、愤怒的,除了园方的愚昧、检查人员的不专业、不负责的态度外,暴露出的还有同为“草台班子”的,系统性腐败、漏洞百出的监管体系。在现有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做深入的思考,追问?孩子们从地域发展均衡、社会文化风气、纠错制度等角度,积极思考如何改善现状,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此次事件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国家,不同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当事人的许多操作在较发达城市的人看来很荒唐、愚蠢,但当地的社会风气,文化认知、行政管理水平,可能就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我觉得如果想要改善,不仅仅是普及安全教育,还要更高层级的行政力量,持续的结构性力量,去介入和干预。@元愈
如果是人来管理,就肯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即便是把人全换了,也无法规避。只有把所有的规定都写得很细致,限制死了才不会有漏洞。但这又可能会陷入教条主义,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朔霆
除了要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力度外,我们也应当加强惩罚力度。只有需要让人付出巨大代价的惩罚制度,才能让心存坏心的人在利益前“望而却步”。@泉吉
为什么涉事部门,一出事,第一反应就是模糊和掩盖?他们在担心、害怕什么?除了受贿人员外,其他配合掩盖的人,出于对自身考核指标的担心,连良心都扭曲了。@墨墨
在经济大环境向好的时候,这些体制漏洞可能都被掩盖了。经济一旦下行,园长担心生源,添加工业颜料吸引招生;受贿官员利益减少,监管放得更松,反而把早就存在的漏洞暴露出来了。@晋恺
悲观情绪蔓延,
社会还能向善发展吗?
有一些网友感慨:从幼儿园管理层,到监管部门、检测部门,都充斥着弄虚作假、糊弄应付的“草台班子”,而血铅中毒的严重后果,却要一群无辜幼儿来承担。这个社会真是“烂透了”、“没救了”。你会如何看待这种言论呢?当孩子向你表达类似的悲观情绪时,你会如何回复呢?在C计划课堂上,尽管这群青春期的孩子也表达出了愤怒、无力,悲伤,但他们没有被这种情绪击垮,反而看到了此次事件中“沉默但努力着”的大多数,并依然相信着社会有向善的可能。
虽然中毒事件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极大伤害,也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但依然有不少人在为这个社会不懈奋斗:抢救孩子的医生、坚持追踪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的政府部门,以及不断追问、关心着事件发展的广大网友们。没有他们,我们也看不到事件的真相。没有完美的社会,但至少还有想让社会变得更好的人。况且,不是还有你我吗?@墨墨
系统性腐败、漏洞的暴露,不能说明这个社会“烂透了”。但如果我们大家都放弃思考,放弃改进,每个普通人都保持沉默,不肯站出来发声,任由愚蠢、贪婪、懒惰一次次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这个社会才真是“烂透了”。@乐心
这个观点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不得不承认,这次事件的确反应了监管失察等问题,但这只能说明社会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而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都“烂透了”。例如一个人喜欢抽烟、喝酒,就可以此判定这人品性有问题?这显然荒谬。@Sam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确实会暴露出不同的社会问题。社会烂不烂,不取决于问题多不多,而取决于这个社会是否还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最终能妥善解决问题,那这个社会还是可以接受的。@宇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廉洁清正的人让国家的运作朝好的方向发展。社会制度并非完美,必然存在漏洞,但也的确在不断修补,不该因这一次事件,而将往昔所有的努力付出视作过眼云烟。中国会越来越好的,社会也会。@一一
最后是来自L9学员元愈的金牌作业(回答):
首先,关于这位网友的发言。我觉得这位网友的愤怒是完全合理且值得理解的。
这个事件触目惊心,并且性质极其恶劣,它直接伤害了最无辜、最脆弱的儿童。这起事件暴露出的监管失效、责任缺失和可能的腐败,显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称之为 “系统性溃败”。
然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既包含着黑暗,也包含无数个体、群体努力带来的光明与进步,比如事件曝光后进行调查的记者、发声的群众、提供支持的公益人士、给孩子们提供救助的医院,以及后续可能进行追责的司法人员等群体。此外,全盘否定会导致彻底的虚无和放弃。承认特定领域、特定系统的严重溃败,同时不否定社会其他部分存在修复和改善的可能性,是给予改善的空间的方式。
所以,将焦点集中在事件暴露出的具体问题上,比笼统地批判 “整个社会” 更有建设性,也更利于推动针对性的改革。
但其实,我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位网友一样,作为个体,对于不公和残酷感到渺小、无力和愤怒,并受到社会地域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面对这样庞大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我难免会有一种虚无感。(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听到有同学提问 “怎么做”,这也给了我一些思考方向。)以下是我的进一步思考。
其一
引用一下网友表述的 “系统性溃败”。我认为,问题根植于制度设计、运行逻辑、文化惯性等多重层面,非一人一事之过,也非一日之寒。这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会感到无力,因为改变系统需要巨大的、持续的结构性力量。
我感到无力,但并非无为。我可以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 “小行动”。
史蒂芬・柯维曾提出 “影响圈” 和 “关注圈” 的框架。在这个话题上,关注圈(如整个社会的腐败、不公)巨大且难以掌控,容易引发无力感。影响圈(如个人的认知、行动、直接接触到的社群)虽然小,但可以实实在在地施加影响。因此,我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影响圈,在宏大的系统面前,专注于能掌控的:持续学习(比如我们批判性思维课程)、保持独立思考、在与人交往中保持善良和真诚、支持公益组织(如儿童权益、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信息公开等领域有良好声誉和实际工作的公益组织或媒体。捐助、志愿、或仅仅是关注和传播他们的信息都是支持。)、关注积极的行动者,留意那些在推动改变的人(比如,调查记者、负责任的律师、有良知的官员、坚持维权的家长),并在未来的专业领域内恪守职业道德(如参与 C 计划这类强调理性思辨的课程实践)、理性发声(如在课堂讨论表达观点)等等。这些行动看似微小,但它们可以是我对抗虚无、在复杂社会中锚定自身价值的 “确定性”。
其二
可以将愤怒与虚无转化为深度思考与持续关注。感谢这个批判性思维课程,这节课,我学会用 “溯因论证” 思维框架,深入分析这类事件的根源。理解得越深,我的视角越清晰(比如在课前,我对新闻有关注,但了解不多,因此视角也较为片面。)虽然可能依然无力,但会少一些盲目的绝望;事件曝光只是第一步,我将关注后续篡改数据原因的调查结果、责任人处理、赔偿方案、制度改进措施。持续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其三
可以连接更广泛的议题:幼儿园、食品安全、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基层治理、监管有效性…… 这个事件是理解这些宏大议题的一个具体切口(比如蓝方老师在课前交流近期新闻时表示,青岛大学宿管死亡的新闻可以和世界环境保护关联起来)。理解这些议题的关联性,能让我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此外,在这个课堂上,和课堂同学、老师探讨,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沉重,本身是一种慰藉;这个课堂也是一个理性交流的平台,不仅表达观点和关切,也推动讨论聚焦于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课堂之外,笼统地说,在合法的范围内,积极、理性地行使作为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非仅仅发泄情绪。
最后,社会变革往往是缓慢的、曲折的。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每一次对不公的揭露、每一次微小的制度改进,都是累积的进步。
一直沉溺在这样的虚无感里,其实会消耗心力。就好比不能用宏大叙事压制个体的喜怒哀惧。通俗来讲:关心世界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
在课堂进入尾声时,L9学员Linda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草台班子”可能无处不在,阴谋论也层出不穷,面对现状,我们该如何重建社会的信任呢?
C计划联合创始人、思辨新闻课研发及授课导师蓝方回复:每一次社会热点、事件的爆出,都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契机。如果官方能做到充分反思、检讨,信息公开,而公民在面对阴谋论时,能多一些理性思考;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双方能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进行更积极互动,让社会问题得到更充分的审视,讨论,那我们就有可能重建社会信任。而这也是C计划和所有学员们,正在做的事情。
文案:南木
排版:番茄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C计划
分享更多理性的声音
C计划9年潜心打磨思辨课
文中提到的C计划思辨新闻课,专为初高中以上孩子设计,以新闻、时事热点为思辨素材,帮助孩子链接现实、深度思考、理性表达。
秋季即将开课,还剩少量班额,点击这里了解课程信息⬇
低息配资公司,沪深两融策略,东方汇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