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补贴政策刚出,婴幼儿用品就涨价。
近期国内刚宣布给0到3岁儿童发放3600元的育儿补贴,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社交媒体上涌现了大量家长吐槽婴幼儿产品价格上涨的声音。所以直接发放补贴是否会和国补一样,会出现大面积的商家补货补贴的情况,或者像很多人说的直接发放补贴会引发通胀。今天咱们结合外国的经验聊一聊。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次直接发放补贴,消息公布后,婴幼儿产品是否真的出现大面积的涨价潮。
关于涨价的消息,最早出现在小红书或者是微博上的一些家长的反映,说一些知名品牌的部分产品价格涨幅在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个涨价的幅度,三年内涨价导致的额外成本可能会超过补贴本身。
对此,一些品牌企业解释说是这种涨价波动更多的是季节性的波动。有乳业分析师也表示,过去几年,奶粉行业经历了激烈的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偏低,当前市场可能正处于价格体系修复的阶段,不是针对育儿补贴的恶性涨价。
其实,按照这个逻辑,长期内卷低价,最近遇上利好,适当回弹确实也正常。有媒体就调查,虽然部分产品价格上涨,但还是有部分产品在进行降价促销,哪些涨哪些跌,肯定越是品牌,尤其是知名高端品牌,具有一定用户忠诚度和技术壁垒的产品更容易价格上涨。
总的来说,至少以目前有限的信息来看,部分婴幼儿产品存在涨价情况基本属实。不过原因更多可能和最近很多行业突遇反内卷概念类似,短期出现回弹,至于长期涨价与否,还是要看品类。日本的例子就验证这一点。
咱们都知道,日本是全球最早面对少子化问题的国家之一,他们发现了相对育儿补贴对消费品价格的直接影响,政府对托儿所费用的补贴产生的服务型价格的上涨可能更为显著。底层逻辑也很好理解,政府补贴相当于变相增加了家庭对托儿的支付能力和需求,而托育这类服务型产品相比普通婴幼儿消费品可能无法快速增加供应,也就是常说的供给弹性更小,价格确实有上涨的动力。
英国也有类似情况,英国的育儿支持政策有一部分是通过学券或者是直接补贴给家庭,用来支付托儿费用。伦敦经济学院等机构的多项研究就得出结论,政府补贴的增加和托儿费用的上涨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其中一份2010年的研究更是发现政府给3到4岁儿童提供的免费托儿时间补贴里面约三分之二,被托儿机构的费用上涨所吸收,这意味着育儿家庭实际感受到的福利很大概率会低于补贴的票面价值。
当然,这不是说政府这么补贴不好,研究数据表明,补贴确实缓解了一些家庭的燃眉之急,但其中确实会由于市场价格供需变动,效果打折扣,这个也是难以避免的经济规律。咱们日常消费者购物中也都会有这种类似拿了补贴,最终会到商家手里的感觉。
在经济学里被称作补贴补货,或者说是税收归宿。区别更多的是多与少的问题,而多与少的关键在哪呢?可能和市场监管配套措施,甚至说是是否是长期进行政策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实有关。
其实现如今,很多育儿政策到底有用没用,邻国都已经实验过。看历史,日本对少子化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泡沫破裂初期,日本政府还只是聚焦于育儿缓解,并没有触及导致年轻人不愿生育的深层次原因。政策上就搞了个宏伟的蓝图,结果肯定是收效甚微。
直到2000年后,才转向现金和服务的双重刺激,比如扩大儿童津贴范围和金额,从战略上出台相关法律高度重视少子化的问题,但还是出现了补贴三分钟热度,托儿所排队难,女性职场压力大、育儿负担重,不育职场文化流行等情况。
其实这个阶段,生育率在补贴的情况下有了回升,但还是在低位徘徊。日本社会就开始认识到,要想真的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所以到了2010年,日本政府开始聚焦女性活跃和工作方式的改革。比如当时的安倍政府把女性经济学作为增长战略的核心,认为让女性在育儿的同时能够继续工作,是提高家庭收入和生育意愿的关键。由此投入大量预算解决托儿所不足的问题。
当然,过程中由于标准放宽,也导致了保育质量下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不过咱们也知道,现实就是如此,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实施的力度效果也不一定。比如这个阶段推行的工作方式的改革,采取灵活工作时间,限制加班,强制推行男性育儿假等,相信每个经历职场的打工人都能猜到这会发生什么,很多企业会表面上支持工作方式改革,但实际工作量可能并不会减少,要么钱变少,要么变成打多份工。
另外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还进行了财税改革,说白了就是你这边给补贴,另一边肯定要通过加税或者是把以前停征或者是没有征的税实行起来,来平衡财政,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博弈。比如当年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反面例子,三党协议。
2010年,当时的日本民主党政府为了兑现选举承诺,大幅增加了儿童津贴的金额,引起了另外两党的不满。你用补贴来拉选票当上位筹码,我就用财税改革来牵制你。生育补贴就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
到了2011年,民主党妥协通过缩减儿童津贴换取税改法案的通过。三大政党关于社会保障和税改达成新的协议,史称日本三党协议。自此之后,日本儿童津贴从无条件现金补贴变成了有收入上限,逐步缩减的儿童抚养津贴。政府同时提高消费税,这又引起什么问题呢?税负上升的速度远快于福利增长的速度。
也就是说,你交的税在变多,但拿到的补贴却在变少,或者是没变化,导致补贴政策缩水,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强烈不满,被吐槽是通过骗补来加税。
当然,更长远的影响肯定是日本短短几年把育儿政策从普惠补贴变成了条件补贴。不同政党的上台就推翻前任的制度,会严重挫伤民众的信任,削弱政策长期的激励作用,毕竟育儿是长期性决定,生了没法塞回去。你这政策老变也会影响他们长期决定。
最后综合种种结果也很明显,日本生育率从2015年的综合生育率达到了1.45的阶段性高点后再次转为下跌。
然后时间又晃到了2020年前后,新冠疫情后,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人口持续走低,日本把少子化政策重新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搞了一堆大规模的经济支援措施,比如大幅提高儿童津贴、大学减免等等。这一次由于时间相对较短,还没有具体的观察结果,但日本舆论普遍认为,若不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改革,可能难以力挽狂澜。
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性改革呢?咱们都知道,国际上现在主流的对于生育促进的模式,除了日韩这类,个人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这种主要靠市场化的税收抵免,或者直白点讲,就是还是靠处理资本关系。这应该和他们的经济实力、移民多以及小政府和大市场的基因相关。模式自由代价可能是不那么平等,但适合中产和高净值以上家庭。
另一种就是瑞典或法国这种旨在处理平衡男女和政府责任利益关系。比如瑞典把促生育核心放在促进性别平等上,认为这是实现工作和家庭平衡,鼓励生育的前提。育儿假非常慷慨,强制88月,想通过重塑父亲角色或改变育儿主要是妈妈责任的传统观念来进行一定改变。
而法国更简单直接。众所周知,在所有的促生育国家中,法国是发达国家中生育的典范,总和生育率接近2.0。它相对成功的原因,一度被归因为是因为它实行了一套长期稳定、全面的政策体系,现金补贴、税务和服务三位一体。
但说白了它这套模式其实更像是已经把育儿当成国家责任,全方位介入。直白点说,就是在男女都越来越原子化,注重个体利益,活在当下,对未来的孩子越来越难以负责的现代化社会,或许中间方持续介入是最简单直接的。
低息配资公司,沪深两融策略,东方汇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