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思考:目前练拳,有些人强调松,有些人天生的筋骨松软,有些人强调架子,强调架子的整劲,这个问题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少阳主筋,以及易筋经的道理,就都明白了。固精化气走的就是少阳,炼精化气更是周身筋脉通达,因此,不能一味松,就是天生筋柔骨柔,也不见得就可以不练太极。特此与大家交流。
一、《黄帝内经》中的少阳主筋关节理论1.1 足少阳经筋的循行与病症《灵枢·经筋》详细记载了足少阳经筋的循行路径:起于足第四趾,上行结于外踝,沿胫骨外侧上行结于膝外廉,分支结于髀部和尻部,直行者上至胁肋、肩颈,最终结于额角。其病症表现为足第四趾转筋、膝部拘急、胁肋疼痛,甚至“维筋相交”导致目不能开、下肢不用[1]。这一记载明确了少阳经筋与筋肉关节的密切联系,奠定了“少阳主筋”的理论基础。
1.2 少阳主骨与筋的辩证关系《素问·热论》提出“少阳主骨”,而《灵枢·经脉》进一步指出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者”,表现为“诸节皆痛”。全元起注曰:“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强调肝胆表里关系,肝主筋、胆主骨,筋与骨相互维系,共同维持关节功能[2]。张景岳则从胆气刚劲与骨质特性的角度阐释:“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3]
二、后世医家对少阳主筋关节的阐释2.1 经络辩证与筋病治疗清代医家叶桂提出“久病入络”理论,认为筋伤日久可导致少阳经气不畅,进而引发关节拘急。近代名医薛立功创立“经筋疗法”,强调“以痛为腧”,通过松解少阳经筋的“结筋病灶点”治疗肩周炎、膝骨关节炎等[4]。例如,阳陵泉作为筋会,是治疗筋病的要穴,《针灸大成》言其“主治筋急痹痛,半身不遂”[5]。
2.2 少阳为枢与关节活动少阳经作为“三阳之枢”,调控气机升降出入。《灵枢·根结》指出:“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说明少阳枢机不利可导致关节失稳、活动受限。杨上善注:“少阳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提示少阳经气不畅是筋骨关节疾病的重要病机[6]。
三、临床应用案例——太极拳练习中的少阳经筋体验太极拳“下坐松胯”练习中,强调“腰隙腾然”“夹脊生力”,与少阳经筋的循行密切相关。练习者通过松胯、竖脊,激发少阳经气,可出现“大椎松脱”“肩背脱开”的感觉,这与足少阳经筋“贯缺盆、循肩颈”的循行路径相符[9]。这种体验印证了少阳经气通畅对筋肉关节松解的重要性。
四、现代研究对少阳主筋关节的支持4.1 经筋与肌筋膜系统的对应现代解剖学发现,少阳经筋的循行路径与人体侧线肌筋膜链高度吻合,包括颞肌、腹外斜肌、阔筋膜张肌等,参与维持脊柱和下肢的稳定性[10]。针刺少阳经穴可调节肌筋膜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筋肉痉挛,为“少阳主筋”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4.2 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刺激少阳经穴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减轻关节炎症反应[11]。同时,胆经穴位如阳陵泉可激活脊髓背角镇痛通路,缓解疼痛信号传导,这为少阳经治疗筋关节疾病的镇痛机制提供了现代解释[12]。
五、结论与展望少阳经与筋关节的关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帝内经》的经典论述到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少阳经在筋肉关节功能调节中的核心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生物力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少阳经筋的物质基础,为筋关节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在养生实践中,通过太极拳、针灸等方法疏通少阳经气,对维护筋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灵枢·经筋第十三》[2] 全元起注《黄帝内经太素》[3] 张景岳《类经》[4] 薛立功《经筋理论与临床》[5] 《针灸大成·卷六》[6]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7] 王鸿度《少阳主骨-基础与临床》[8] 电针足少阳经穴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23[9] 太极拳“下坐松胯”练习心得[Z]. 2025[10] Thomas W. Myers《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线》[11] 少阳经穴抗炎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杂志, 2024[12] 针刺阳陵泉穴的中枢镇痛机制[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22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低息配资公司,沪深两融策略,东方汇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